德國人很捨得花錢改善家居環境,由於人工成本高,所以大多自己動手做。根據統計,近半數德國人願意把錢花在家居生活上,僅次於休閒旅遊,在支出意願裡排名第二。
去(2014)年德國DIY市場規模達176億3,000萬歐元,受到Praktiker及Max Bahr建材連鎖店分別於2013年年底及去年破產的影響,較2013年減少6.2%,但若加入Praktiker和Max Bahr建材連鎖店的營業額則成長8.8%。
園藝器材 DIY巿場主力
德國的DIY市場專指大面積(室內面積大於1,000平方公尺)的建材和園藝大賣場,在176億3,000萬歐元的市場規模中,建材占16億4,000萬歐元、衛浴設備/暖氣占16億3,000萬歐元、油漆工具和用品占12億7,000萬歐元、電子產品占12億4,000萬元,而園藝器材、工具、盆栽和用品一共貢獻37億3,000萬歐元,市占率達21%,是DIY市場的主力。
整體而言,去年德國天氣溫和,降雨量偏高,雖然4、5月稍冷,7月氣溫高於平均值,8月氣溫則偏低,而11、12月氣溫又回升,所以園藝工具和用品(包含家具、工具、盆栽植物、土壤肥料)銷路不錯,是DIY市場的一大推動力。
根據德國市場和企業分析公司Gemaba(Gesellschaft für Markt- und Betriebsanalyse mbH)今(2015)年的統計,德國有2,118個建材賣場,賣場面積總計約1,303萬平方公尺,雖較2013年年底的2,198個賣場、面積1,331萬平方公尺略為下滑,但長期來看,賣場數量將回升至2,150個。德國建材和園藝賣場聯邦公會(BHB)評估,今年DIY市場可望成長1.5%至2.5%。
銷售通路 大型連鎖店為主
目前德國DIY巿場主要的連鎖店有:
• OBI:1970年在漢堡成立的OBI,目前不但是德國、也是歐洲DIY連鎖店的龍頭。OBI隸屬Tengelmann集團,年營業額達37億5,000萬歐元,在德國有344家分店,每家店面平均7,000平方公尺,每家店約展售四萬到六萬項產品,主要為建築工程材料和工具、園藝材料和工具、室內裝飾、衛浴設備和建材等,銷售對象為終端消費者,如:家庭、工匠。
• Bauhaus:於1960年創辦德國第一家綜合建材賣場,以27億3,000萬歐元的年營業額,在德國DIY市場排名第二。目前Bauhaus總部已遷移到瑞士,在德國設有126家分店,在全球19個國家擁有超過250家店面。
• Toom Baumarkt:Toom Baumarkt DIY連鎖店成立於1978年,以年營業額24億3,700萬歐元在德國DIY市場排名第三。收購Praktiker和Max Bahr之後,全德約360家分店,屬於REWE旗下的集團。
網購興起 年成長率逾10%
Ernst & Young會計事務所分析,德國部分建材賣場的財務狀況不佳,市場定位不明,加上同業價格競爭激烈,未來還會有更多的破產和併購事件發生,最後DIY市場將趨向集中在三至七家企業手裡。
網購是近幾年來明顯的消費趨勢之一,也有愈來愈多消費者在網上購買DIY工具和用品;去年的DIY網購市場較2013年成長14.1%,達23億3,000萬歐元,預估今年還會成長11%。只是比起其他消費品,消費者購買DIY工具和產品前,更偏好看到實品和親手操作,所以大部分的網購是在實體店面的網站上進行,約41%的DIY產品是透過網購獲得;43%的消費者會先在網上蒐集資訊,最終還是到實體店購買。
環保趨勢 節能減碳產品夯
由於人口高齡化的緣故,適合老人生活和行動的居家環境,成了愈來愈多消費者的考量因素,例如淋浴取代浴缸、座位調高的馬桶、輔助行動的裝置或電子產品等,市場需求愈來愈大。
氣候變遷、能源轉變、逐漸高漲的健康和環保意識,都讓所有產品朝向節能減碳的方向發展,建材市場也不例外,例如,隔熱效果好的門窗,能夠減少暖氣和用電量,並間接減少二氧化碳排量。此外,節省用水的裝置、太陽能產品、隔熱保暖建材、LED燈、節能暖氣等,也很受歡迎。加上在德國改建節能房,可申請低利息貸款和國家補助,所以DIY市場發展潛力相當不錯。
近年德國DIY市場吹起網購風,愈來愈多消費者在網上購買DIY用品,去年的DIY網購市場較2013年成長14.1%,預估今年還會成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