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新冠疫情導致供應鏈斷鍊之教訓,奧國政府及歐盟均擬制定政策,將藥品生產拉回歐洲,以掌握關鍵產業自主權,惟現實面確有其困難度。主要原因就是:成本考量及歐盟醫保制度多用學名藥來分攤新藥開發成本。
以最近發生在奧地利之藥廠擬外移為例,瑞士商諾華製藥(Norvatis)設於奧國提洛邦之青黴素(Penicillin)製藥廠因成本考量,擬自亞洲進口原料藥,甚或將這個全歐僅剩之青黴素生產線遷移至亞洲。奧國政府擬聯合歐盟力量挽留該廠。
德國藥學教授Ulrike Holzgrabe接受德媒ZDF訪談時指出,中國無須使用原子彈與美國爭奪全球霸主地位,北京政府僅需中止抗生素原料藥之供應,即可逼歐美屈服,因為中國掌握全球此類原料藥80%至90%之供應。
另外一個案例即是印度。本年3月新冠疫情蔓延全球,印度即發布幾項原料藥之出口禁令,其中對歐洲影響程度最大之一係乙酰氨基酚(止痛劑主要成分)。印度實施部份藥品出口禁止令,曾使歐洲一度產生藥品短缺之預期恐慌。德國衛生部長Jens Spahn日前表示,德國將於本年下半年輪值歐盟主席,屆時德國政府將在歐盟提出振興經濟措施,其中將包括鼓勵企業將重要原料藥生產線移回歐洲之獎勵方案。
奧媒指出,由於現行醫療保險制度,歐洲藥品市場對價格相當敏感,以德國為例,近80%市售藥品為學名藥,這些藥品在印度或中國生產方有競爭力,且可分攤歐洲廠商開發新藥成本。歐盟若計畫分散依賴亞洲之風險,可考慮將部分生產線遷移至非洲,除可降低生產成本外,亦可繁榮當地經濟及有益該區域之醫療衛生。
另亦可考慮將生產線遷移至東歐國家,如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及匈牙利等國生產,其中波蘭及捷克最為合適。
若考慮價格競爭問題,歐盟可對亞洲進口之原料藥提高關稅,並以此補貼在歐洲生產之製藥廠商,如此方有可能將施產線拉回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