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只有800多萬,面積僅有台灣三分之二的以色列,是當前國際創投界朝聖的天堂。這個在硝煙瀰漫的中東夾縫中生存的小國,憑什麼能夠成為美國、中國、新加坡等強國前往取經,並作為發展新創產業的典範? 值得台灣借鑑。
以色列企業在美國那斯達克掛牌的數量,僅次於美國和中國,世界排名第三,已育成超過6,000家新創公司,人均創業密度全球第一。這些數量眾多、技術領先的新創公司,無法不吸引國際創投業界的密切關注。
在以色列政府有計劃的扶植下,「全民創業」蔚為風潮。創業獎勵政策包括政府資助、提供貸款到稅收優惠等。2011年以色列頒佈了「天使法」(angel law),鼓勵早期的投資行為。符合資格的投資者,投資於本土的高科技企業,就能減免相應額度的稅款;比方說將10萬元ILS(新謝克爾,以色列官方貨幣)投資到一家公司,投資方可以從應納稅額入中減去10萬元ILS,從而使自身符合更低的納稅等級,合法節稅。
以色列政府鼓勵創業的還有「政府種子基金」項目,政府與投資方設立配比基金,政府以獲取公司股份作為回報,投資方有權在前五年內以初始價格加上一定的利息購買政府股權。在以色列,一家符合條件的新創公司只要籌集15%的啟動資金,政府就會配給85%的資金。如果這家公司賠了,大家都賠,而如果公司賺錢了,那麼政府的投入資金就會「以股轉債」,把股本轉換為債權,公司只要歸還本金加上一定的利息即可,相當於政府共同承擔一定比重的創業風險。
以色列的生物科技發展一向富有盛名,雖然人口不多,但2015年生技醫療產業出口產值達85億美元,這是台灣的兩倍之多,以色列政府鼓勵生技醫藥產業併購。這政策促使TEVA等國際大藥廠快速成長。TAVA在一連串的併購整合之後,於2016年8月斥資405億美元併購Allergan學名藥事業部門,一躍成為全球前十大藥廠。
相較於以色列,台灣生技醫療產業的併購並不熱絡,然面對國際大廠之研發優勢及中國新藥產業崛起,唯有整合資源擴大規模,才能打國際盃。最近國內生技陸續出現較矚目的併購案。其中,台灣最大規模抗體新藥公司泉盛生技與協和新藥合併,透過雙方研發優勢與藥物資源整合,「新泉盛」原有的強大臨床中抗體藥物族群,還多增加了特有幹細胞及適體抗癌新藥平台技術,合併出國際競爭實力。另,健喬生技於2008年投資因華生技,再於2016年併購七星化學製藥,跨足原料藥領域,建立起集團整合實力。未來單打獨鬥的優勢愈來愈小,合併將是台灣生技產業的重要發展策略。就在蔡英文總統就職滿一年,眾所企盼的國家級投資公司終於傳出佳音,透過這個企業孵化器(Business Incubators),為台灣下一波產業創新點火。國家級投資公司未來將分批分階段募集不同產業創新投資基金,以投資生技醫藥研發為首的5+2產業創新為優先,帶動台灣產業轉型升級。
這波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創投業者絕對是不容缺席的重要戰力,由政府扮演領頭羊,帶領國內資金投入國內新興產業。包括生技醫療研發在內的新興產業,在初期扶植時需要大量時間及金錢的投入,而創投業者在初期的加入,不只是資本支持,亦能協助新創公司定位未來營運方向及評估產品商轉的可能性。
台灣過去三年超額儲蓄,年年超過2兆元,2017年將再創新高,閒置資金愈來愈多,但民間投資卻意願不高,尤其對於投資高風險的「種子期」及「創建期」公司的接受度大不如前。如何激勵大量閒置資金投入創新產業,需要政府的政策鼓勵帶動,才不會造成政府唱獨角戲,陷入曲高和寡的窘境。政府創新基金如何與民間資金有效結合,可以借鏡以色列蓬勃發展的創新經驗,配合台灣產業特色與政策目標,有效激勵、引導,期盼能為台灣下一個世代的產業,開拓出一條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