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稻米需求量降低,日本農業被迫轉型,北海道米如何借重創意,整合資源,讓稻米價值重新被看見?
多吃白米飯,是對在地農業最直接的支持。但隨著東西文化的頻繁交流,各類餐飲選擇愈來愈多元,大眾飲食習慣也不斷在改變,間接影響整個國家的農業型態,這是亞洲無數國家面臨的共同問題,台灣當然也不例外。
當台灣許多團體在倡導米食的多元吃法,鼓勵全民多吃飯的同時,日本早在十年前,就已開始總動員,讓北海道境內食用在地米的比率,從1994年的三成七,一路攀升至2014年的九成。究竟北海道是如何善用巧思與創意,達成這項艱難的任務?
日本的冷藏庫―北海道
薰衣草、滑雪、乳製品,是台灣人普遍對北海道的第一印象,不過北海道農業也十分興盛,甚至還有「日本的冷藏庫」美名。
北海道是日本最北端、面積最大的一級行政區。在這個約台灣2.5倍大的島嶼(面積83,457.48平方公里),人口僅有544萬人。年均溫介於5至10度之間,年均降雨量為800至1,800毫米。冬季甚至全區低達零下8度以下,是大多數日本人眼中的偏遠地區,卻擁有日本四分之一的農地。
農業資源整合不再單打獨鬥
根據2014年北海道農政部統計數據,北海道一年約生產64萬噸米,是全日本連年稻米總生產量的第二名。近十年來,在「北海道米販賣擴大委員會」、「ホクレン農業協同組合連合會」、「全國農業協同組合連合會(簡稱JA全農,類似台灣的農會組織)」等,相關組織的資源整合之下,共同發起「北海道米食率向上戰略會議」,鼓勵全民選用北海道米。
因此,北海道米食用比率,已從1994年的37%,一路攀升至2014年的90%,甚至還能夠將總生產量的六成,賣到日本其他的42個都道府縣。
米是食物也是藝術
北海道之所以農業強盛,不只各農業組織團結合作整合資源,而是讓農業從單純的生產與供給,跳躍至整體品牌行銷的層次,推出整合品牌「北海道米LOVE」。
連年邀請充滿活力正面形象、為人帶來歡笑,且同樣關注農業的知名樂團,創作北海道米主題曲,拍攝既溫馨又具啟發性的創意宣傳影片。
同時,結合各項節慶與時事,舉辦系列公關活動,鼓勵民眾多食用米食,並反覆強調日本米食的國際優質形象;每年度也舉辦北海道米宣傳大使選拔,在全日本各地推廣北海道米品牌;設立專屬網站、米食俱樂部及購買網路關鍵字,讓民眾了解「北海道米」品牌的意涵、米的種類、生產履歷,及能夠更輕易地追蹤系列宣傳活動。
多國語言標示 將北海道米推向國際化
不僅如此,更結合北海道境內470家餐飲店家,推出日文、英文、中文、韓文及泰文等五種語言版本的標章,強調「本店使用北海道米」,讓超市、便利商店及餐廳等在地商家,也可以一起推廣北海道米的優質性及國際性。
在日本,漢字「米」是稻子的果實,象徵著豐收,也是食物的代名詞。一碗餐桌上熱騰騰的白米飯,是農夫在稻田中揮灑汗水,融合大自然季節交替變化能量,而換來的心血結晶。「白米飯」不只代表著,農夫是上天賜予的天職;也是傳統文化延續的象徵;更蘊含著我們對於往昔甜美回憶的思念。
在北海道,白米飯更被塑造成是藝術創作;是人民對於大地的精神信仰;甚至是世界對於日本優質米的正面形象。因為,白米飯正是大多數人每人每一天最重要,且賴以維生經濟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