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國濱臨太平洋及大西洋,海岸線約910公里,依據國際法制定200海浬經濟海域,並接受俄羅斯、日本、西班牙等國家入漁。經濟海域原已廣達30萬4,000平方公里,2012年復經海牙國際法庭判決自哥倫比亞重獲10萬平方公里加勒比海海域,漁種豐富更趨多樣,更利遠洋及近海漁業發展。
尼國太平洋海域魚種約311種,多以蝦、貝殼、海參、章魚及魷魚為主,產能約占76%;另大西洋岸則有305種魚類,以黃鰭鮪魚及鯊魚等大型魚類為大宗,產能則約24%。尼國主要漁產包括海蝦、養殖蝦、龍蝦、鱸魚、石斑魚、黃魚、鰻魚、黃鰭、章魚、海蟹、海螺、海參等漁產。
另尼國太平洋海灣具備理想的養蝦條件,尼國蝦類生產潛力估計可達中美洲及巴拿馬合計蝦產總數之1/3。漁業出口主要為龍蝦、明蝦及養殖蝦,其中以養殖蝦前景最為看好,吸引業者於免稅出口區設廠加工出口。我國已成為尼國養殖蝦於亞洲之第1大出口市場。
受到聖嬰現象影響太平洋岸海水溫度,尼國央行統計2015年尼國捕魚及養殖業衰退3.8%,其中養殖蝦產量5,403萬磅、海蝦336萬磅及魚類1,683萬磅,分較2014年衰退19.5%、1.74%及8.95%,僅龍蝦1,393萬磅,大幅成長35.08%。另據尼國出口作業中心(CETREX)統計,2015尼國養殖蝦出口8,332萬美元(衰退22%),海蝦出口499萬美元(-24%),魚類出口2,968萬美元(-12%),龍蝦出口7,428萬美元(成長33%)。尼國漁業公會(CAPENIC)表示,為對抗氣候變遷,當前要務為引進新科技及劃設保護區,據統計,2016年尼國出口商積極採購機械,及裝設室內控溫設備以維持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