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兩岸交流不斷深入,台灣農業在大陸生根發芽,台灣人在福建等地包山租田創業,從江蘇到北京再到東北三省,台灣特色農業北上的故事,都彰顯著融入和雙贏的主題。
人民日報海外版報導,經過多年努力,台北人王士俊終於在蘇北,成功移植來自寶島的柿子樹,80畝的柿子園很快就有果實,成為江蘇淮安最大連片的台灣柿子園。
在江蘇培育台灣柿子品種,最大難題是讓習慣熱帶氣候的苗木能夠抵禦嚴寒。王士俊嘗試很多辦法都沒能讓幼苗順利過冬;在一次偶然機會裡,他從當地農民了解到一種過冬的土辦法「深埋」,抱著試試看心態,未料台灣柿子樹存活下來。
自2009年起,位於淮安淮陰的台灣農民創業園,吸引一批台灣企業家,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讓台灣的農業技術和經驗在大陸「開花結果」;目前已有包括特色農業、深加工和現代農業冷鏈物流配送等10多家台資涉農項目落戶台創園,總投資額達2.5億美元。
北京郊區密雲縣巨各莊鎮蔡家窪村從10多年前的貧困村,搖身一變成頗具規模的「新農村」,大棚裡種植著荔枝、洋桃、木瓜等熱帶水果;土地裡種著櫻桃樹、山間規畫蝴蝶谷,村裡建有飲料廠、豆腐作坊以及各類食品加工廠。
蔡家窪村的農業紅火景象,讓80%的外出打工者回流,蔡家洼村的模式開始被競相推廣,而這一切的幕後功臣,是在北京居住超過20年、自稱在京「台二代」的「80後」黃國書。
從北京清華大學畢業後,黃國書就進入父母的台企工作,在他帶領下,蔡家洼村成為「村企共建」典型;在工廠的觀光走廊中,遊客能全程近距離觀看加工過程,品嘗到各條生產線製作的健康食品,還能在體驗區品嘗蔡家洼村山泉水製作的豆漿、豆腐腦等。
黃國書有信心,能將這「台企+村莊」的共建模式向更多地區推廣。他分析,北京的城市化規模大、人口聚集、消費力強、郊區空間被擠壓等特徵明顯,郊區功能已到必須調整的階段。
黃國書認為,北京農家樂、採摘農莊越來越多,但這類休閒農莊在經歷數量增加、功能性增強、同質化加劇的階段後,會朝向更有個性化,更具文創色彩的方向發展,而發展休閒和文創,正是台灣農業的一個強項。
今年63歲的張洲府,是台灣芬園花卉生產休憩園區負責人,從事30多年櫻花栽培與種植;多年來,他通過技術創新,培育了多個櫻花品種,並使櫻花花期延長數十天,每年底到次年4月,花卉園區裡各類櫻花次第盛開,吸引了很多遊客觀光。
台灣「櫻花達人」張洲府透露說,我想把台灣的櫻花種植技術引入到錦州,開辦一個櫻花主題的觀光農業園,讓大陸遊客一起享受浪漫的櫻花之旅;如果能夠引進台灣櫻花,在緯度頗高的遼寧錦州無疑是個稀罕事。
Introduction of IHK2025 Grand Opening Awaits This Spring Korea No.1 Horticulture Industry Platform
International Horticulture Goyang Korea(IHK) is gearing up its grand opening this spring. Since 1997, the organizer, Goy
02025-04-1148

- Attend the 2025 National Hardware Show!
02025-02-26

- HORTEX VIETNAM 2025
02025-01-23